书林清话 叶德辉 卷一

○总论刻书之益

昔宋司马温公云:“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无穷之计。”吾按此数语,元孔行素《至正直记》亦引之,世皆奉为箴言。然积德而子孙昌大,或金根伏猎之见讥,亦非诒谋之善。故余谓积德、积书二者当并重。且温公虽有是言,而其好书亦有深癖。宋费衮《梁?漫志》云:“温公独乐园之读书堂,文史万余卷。而公晨夕所常阅者,虽累数十年,皆新若手未触者。常谓其子公休曰:‘贾竖藏货贝,儒家惟此耳!然当知宝惜。吾每岁以上伏及重阳间,视天气晴明日,即设几案于当日所,侧群书其上,以曝其脑,所以年月虽深,终不损动。至于启卷,必先视几案洁净,藉以茵褥,然后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尝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每至看竟一版,即侧右手大指面衬其沿,而覆以次指捻面,捻而挟过,故得不至揉熟其纸。每见汝辈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今浮图老氏犹知尊敬其书,岂以吾儒反不如乎?当宜志之。’”是则温公爱书,可云笃至。其谆谆垂诫,又何尝不为子孙计哉。虽然,吾有一说焉:“积金不如积书,积书不如积阴德”,是固然矣。今有一事,积书与积阴德皆兼之,而又与积金无异,则刻书是也。宋王明清《挥麈余话》云:“毋邱俭(按:毋昭裔之误。不知王氏原误耶,抑刻者误耶。)贫贱时,尝借《文选》于交游间?其人有难色。发愤异日若贵,当板以镂之遗学者。后仕至蜀为宰,遂践其言刊之。印行书籍,创见于此。载陶岳《五代史补》。(按:今通行汲古阁刻《五代史补》无此文,王氏所见当是原本。)后唐平蜀,明宗命太学博士李锷书《五经》,仿其制作,刊板于国子监,监中印书之始。今则盛行于天下,蜀中为最。明清家有锷书印本《五经》存焉,后题长兴二年也。”(按:李锷亦误。日本有覆宋大字本《尔雅郭注》三卷,末题一行云“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臣李鹗书”,盖宋时重刻蜀本也。然则李锷为李鹗,断可知也。今此书有黎庶昌《古佚丛书》仿北宋刻本。)明焦?《笔乘》续四云:“蜀相毋公,蒲津人。先为布衣,尝从人借《文选》、《初学记》,多有难色。公叹曰:‘恨余贫不能力致,他日稍达,愿刻板印之,庶及天下学者。’后公果显于蜀,乃曰:‘今可以酬宿愿矣。’因命工日夜雕板,印成二书,复雕九经、诸史,两蜀文字由此大兴。洎蜀归宋,豪族以财贿祸其家者什八九。会艺祖好书,命使尽取蜀文籍诸印本归阙。忽见卷尾有毋氏姓名,以问欧阳炯。炯曰:‘此毋氏家钱自造。’艺祖甚悦,即命以板还毋氏。是时其书遍于海内。初在蜀雕印之日,众多嗤笑。后家累千金,子孙禄食。嗤笑者往往从而假贷焉。左拾遗孙逢吉详言其事如此。”(按:此为宋人记载,惜原引未著书名。)朱彝尊等《徵刻唐宋秘本书目》凡例云:“大梁周子梨庄,栎园司农长公。司农世以书为业,嘉隆以来,雕板行世,周氏实始其事。游宦所至,访求不遗余力。闽谢在杭先生万历中钞书秘阁,后尽归司农。两遭患难,数世所积,化为乌有。独此缮写秘本二百余种,梨庄极力珍护,岿然独存。大抵皆今世所不数见者。”陈瑚《为毛潜在隐居乞言小传》云:“毛氏居昆湖之滨,以孝弟力田世其家。祖心湖,父虚吾,皆有隐德。子晋生而笃谨,好书籍。自其垂髫时即好锓书,有屈、陶二集之刻。客有言于虚吾者曰:‘公拮据半生以成厥家,今有子不事生产,日召梓工弄刀笔,不急是务,家殖将落。’母戈孺人解之曰:‘即不幸以锓书废家,犹贤于ヅυ六博也。’乃出橐中金助成之。书成而雕镂精工,字绝鲁亥,四方之士,购者云集。于是向之非且笑者,转而叹羡之矣。”徐康《前尘梦影录》云:“汲古阁在虞山郭外十余里,藏书刊书皆于是,今析隶昭邑界。剞劂工陶洪、湖孰、方山、溧水人居多。开工于万历中叶,至启祯时,留都沿江??。毛氏广招刻工,以《十三经》、《十七史》为主。其时银串每两不及七百文,三分银刻一百字。所刻经、史、子、集、道经、释典,品类甚繁。当时盗贼蜂起?赖工多保家。至国初?家亦因此中落。有子曰?、曰褒、曰表。?字斧季,最著名,即钞本亦精校影写,风流文采,照映一时。下至童奴青衣,亦能钞录。所藏书多秘籍。三十年前,在紫珊斋中见汲古阁图山水挂屏,颇有名人笔意,惜忘为何人所绘矣。”按此因刻书或子孙食其禄,或乱世保其家,或数百年板本流传,令人景仰,故张文襄之洞《书目答问》附劝人刻书说云:“凡有力好事之人,若自揣德业学问不足过人,而欲求不朽者,莫如刊布古书一法。其书终古不废,则刻书之人终古不泯。如歙之鲍、吴之黄、南海之伍、金山之钱,可决其五百年中必不泯灭,岂不胜于自著书自刻集乎?且刻书者,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困蒙,亦利济之先务,积善之雅谈也。”文襄倡此言,故光绪以来,海内刻书之风,几视乾嘉时相倍。而文襄仅在粤督任内刻《广雅丛书》百数十种,自后移节两湖几二十年,吾屡以续刻为请,公绝不措意。盖是时朝野上下,争以舍旧图新、变法强国为媒进,一倡百和。公亦不免随波逐流,忽忽至于暮年,亡羊补牢,兴学存古,进退失据,丧其生平。七十生辰自撰《抱冰堂弟子记》,叙述本心欲学司马温公,已官中丞,居洛著书。嗟乎!温公好书之诚且敬,人不可及,安敢效其居官著书,俯仰古今,益叹宋贤?乎远矣。

○古今藏书家纪板本

古人私家藏书,必自撰目录。今世所传,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袁州本四卷、后志二卷,宋赵希弁《考异》一卷、《附志》一卷。一康熙壬寅海昌陈氏刻本,一道光十年裔孙贻端刻本。又衢州本二十卷?嘉庆己卯汪士钟刻本。)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二十二卷。一武英殿聚珍版本,一浙江重刻武英殿聚珍版袖珍本。)是也。其时,有李淑《邯郸图书志》十卷,载《晁志》、《陈录》;荆南田镐《田氏书目》六卷,载《晁志》;董?《广川藏书志》二十六卷,濡须《秦氏书目》一卷,莆田《李氏藏六堂书目》一卷,漳浦吴权《吴氏书目》一卷,莆田郑寅《郑氏书目》七卷,并载《陈录》。诸家所藏,多者三万卷,少者一二万卷,无所谓异本重本也。自镂板兴,于是兼言板本,其例创于宋尤袤《遂初堂书目》,(一卷。一元陶九成《说郛》本,一道光丙午潘仕诚《海山仙馆丛书》本,一光绪丙申盛宣怀《常州先哲遗书》本。)目中所录,一书多至数本,有成都石经本、秘阁本、旧监本、京本、江西本、吉州本、杭本、旧杭本、严州本、越州本、湖北本、川本、川大字本、川小字本、高丽本。此类书以正经正史为多,大约皆州郡公使库本也。同时岳珂刻《九经三传》,其《沿革例》所称有监本、唐石刻本、(按:此开成石经。)晋天福铜版本?京师大字旧本、绍兴初监本、监中现行本?蜀大字旧本、蜀学重刻大字本、中字本、中字有句读附音本、潭州旧本、抚州旧本、建大字本、(原注:俗称“无比九经”。)俞绍经家本?又中字凡四本、婺州旧本、并兴国于氏、建余仁仲凡二十本,又越中注疏旧本、建有音释注疏本、蜀注疏本?合二十三本。知辨别板本,宋末士大夫已开其风。明毛?《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一卷。黄丕烈《士礼居丛书》刻本。)注有宋本、元本、旧抄、影宋、校宋本等字,此乃售书于潘稼堂耒,不得不详为记载,以备受书者之取证,非其藏书全目也。当时丰道生为华夏撰《真赏斋赋》,(一卷。缪氏云自在龛刻本。)不专叙宋、元板书。江阴李鹗?《得月楼书目》,(一卷。一金氏《粟香室丛书》本,一《常州先哲遗书》重编刻本。)亦注宋板、元板、钞本字。国初季振宜《季沧苇书目》,(一卷。一嘉庆十年黄丕烈《士礼居丛书》刻本,一光绪乙亥伍绍棠《续刻粤雅堂丛书》本。)钱曾《述古堂藏书目》,(四卷。道光庚戌伍崇曜刻《粤雅堂丛书》本。卷首均别为宋板书目。徐乾学《传是楼宋元本书目》?(一卷。光绪乙酉吴丙湘《传砚斋丛书》刻本。)至以专名属之。顾不详其刻于何地何时,犹是А饮尊之意。明范氏《天一阁书目》,(十卷。嘉庆中阮元编文选楼刻本。又六卷,光绪乙酉薛福成编刻本,板存宁波。)载宋、元、明刻及钞本字颇详,顾编撰出自后人,非范氏原例。钱曾《读书敏求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目著录四卷。雍正四年赵孟升刻本,乾隆十年沈尚杰刻本,乾隆六十年沈氏重刻本,卷同。道光乙酉阮福文选楼刻本,据严氏书福楼本多数十种,又增《补遗》一卷。道光丙午潘仕诚《海山仙馆丛书》合校沈、阮两刻本,亦四卷。)号为赏鉴家,《四库存目提要》谓其但论缮写刊刻之工拙,于考证不甚留意,诚哉是言。吾谓即论缮刻亦择焉不精,犹门外也。自康、雍以来,宋元旧刻日稀,而?绅士林佞宋秘宋之风,遂成一时佳话。乾隆四十年,大学士于敏中奉敕编《天禄琳琅书目》十卷,分列宋板、元板、明板、影宋等类,于刊刻时地、收藏姓名、印记,一一为之考证。嘉庆二年,以《前编》未尽及书成以后所得,敕彭元瑞等为《后编》二十卷,(光绪甲申长沙王先谦合刻前后编。是为官书言板本之始。《四库全书提要》,《浙江采集遗书总录》、(十卷。)《闰集》,(一卷。乾隆三十九年浙江布政使王?望编刻本。)亦偶及之。其后臣民之家,孙星衍有《祠堂书目内编》、(四卷。)《外编》?(三卷。嘉庆庚午兰陵孙忠愍祠刻板。)宋元旧板并同时所刻,分别注明。自为《平津馆鉴藏书籍记》、(三卷。)《补遗》、(一卷。)《续编》,(一卷。)陈宗彝又为之编《廉石居藏书记》?(二卷。光绪甲申章氏《式训堂丛书》刻本。)吴焯有《绣谷亭薰习录》。(残稿本,存经部易一卷,集部三卷,近仁和吴昌绶校刻。)吴寿?有《拜经楼藏书题跋记》、(五卷。)《附录》。(一卷。一道光己亥蒋光煦《涉闻梓旧》刻本?一光绪庚辰《式训堂丛书》本。)黄丕烈有《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六卷。光绪十年潘祖荫刻本。)《续记》、(二卷。光绪二十一年江标刻本。)《再续》,(二卷。近日袖珍活字本?)《百宋一廛书录》,(一卷。残稿本,近有《适园丛书》刻本。)顾广圻为作《百宋一廛赋》。(一卷。丕烈自为注。一嘉庆乙丑丕烈手书《士礼居丛书》本,一光绪三年吴县潘氏重刻本。)张金吾有《爱日精庐藏书志》、(三十六卷。)《续志》。(四卷。一道光丁亥家刻本,一光绪丁亥吴县徐氏活字排印本。)陈?有《经籍跋文》,(一卷。一道光丁酉《涉闻梓旧》本,一光绪庚辰《式训堂丛书》本。)《简庄随笔》。(一卷。钞本。)彭元瑞有《知圣道斋读书跋尾》。(二卷。一家刻《恩馀堂经进稿》附刻本,一《式训堂丛书》本。)瞿中溶有《古泉山馆题跋》。(一卷。光绪戊申江阴缪氏《藕香零拾》刻本。)钱泰吉有《曝书杂记》。(三卷。一家刻《甘泉乡人稿》本,一道光丁酉蒋光煦《别下斋丛书》本,一同治戊辰莫友芝刻本,一光绪甲申《式训堂丛书》本。)朱绪曾有《开有益斋读书志》、(六卷。)《续》,(一卷。)附《金石记》。(一卷。光绪庚辰绪曾子崇峄刻本。)陈树杓有《带经堂书目》。(五卷。近邓氏风雨楼活字印本。)朱学勤有《结一庐书目》。(四卷。)光绪壬寅德辉刻本。邵懿辰有《批注四库全书简明目》。(二十卷。无刻本。莫友芝《知见传本书目》即据以为底本。)袁芳瑛有《卧雪庐藏书簿》。(四本。家藏底本。瞿镛有《铁琴铜剑楼书目》。(二十四卷。光绪三十四年镛孙启甲刻本。)丁丙有《善本书室藏书志》。(四十卷。光绪辛丑家刻本。)丁日昌有《持静斋书目》、(四卷。)《续》。(一卷。家刻本,无年月。)莫友芝有《宋元旧本书经眼录》,(三卷,附录一卷。同治癸酉友芝子绳孙刻。)又有《吕阝亭知见传本书目》。(四卷。宣统己酉日本田中庆活字印本。)杨绍和有《楹书隅录》、(五卷。《续编》。(五卷。光绪甲午家刻本。)陆心源有《宋楼藏书志》、(一百二十卷。光绪壬午家刻本。)《续志》,(四卷。光绪壬辰刻本。)又有《仪顾堂题跋》、(十六卷。光绪庚辰家刻本。)《续跋》。(十六卷。光绪壬辰刻本。)杨守敬有《日本访书志》,(十六卷。光绪丁酉家刻本。)又有《留真谱》。(十二册。光绪辛丑模印本。)缪荃孙有《艺风堂藏书记》、(八卷。光绪辛丑家刻本。)《续记》,(八卷。癸丑家刻本。)又编《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四卷。癸丑邓氏活字印本。)此外傅沅叔增湘、况夔笙周颐、何厚甫培元,收藏与过眼颇多,均有存目,尚未编定。盖自乾、嘉至光、宣,百年以来,谈此学者,咸视为身心性命之事,斯岂长恩有灵与,何沆瀣相承不绝如是也?外此诸家文集、日记、杂志亦多涉之,如王士祯《居易录》,(三十四卷。康熙辛巳刻《渔洋全集》本。)朱彝尊《曝书亭集》,(中多钞本书跋。)何焯《义门读书记》、(五十八卷。校书仅数种,乾隆辛未刻本。)《校注通志堂经解目录》,(一卷。一翁方纲《苏斋丛书》刻本,一咸丰癸丑《粤雅堂丛书》本。)卢文?召《群书拾补》、(三十八种。乾隆庚戌抱经堂刻本。)又《抱经堂集》,(三十四卷。乾隆乙卯刻本。)钱大昕《竹汀日记钞》,(三卷。一何氏梦华馆编刻本,一章氏《式训堂丛书》本。)顾广圻《思适斋文集》,(十八卷。道光己酉徐渭仁《春晖堂丛书》刻本。)钱泰吉《甘泉乡人稿》,(二十四卷。一咸丰甲寅海昌刻本,一同治壬申刻本。)阮元《{研手}经室外集》,(五卷。即《四库未收书目》,《文选楼丛书》刻本。)蒋光煦《东湖丛记》,(六卷。咸丰元年别下斋刻本,光绪九年缪氏云自在龛重刻本。)陆心源《仪顾堂集》,(十六卷。同治甲戌刻本。)大抵于所见古书,非有考据,即有题记。浸淫及于日本,如森立之《经籍访古志》、(六卷。)《补遗》,(二卷。光绪乙酉活字印本。)岛田翰《古文旧书考》,(四卷。明治甲辰刻本。)皆于宋元古钞各书,考订至为精析。而西儒如法人伯希和,得敦煌鸣沙山石室古书,乃能辨析卷数之异同、刊刻之时代。上虞罗振玉撰《鸣沙山石室秘录》,述其问答之词,读之令人惊叹。吾同年友王仁俊,撰《敦煌石室真迹录》,(甲乙丙丁戊己六卷。)序称英印度总督派员司待讷,搜石室梵夹文载归。然则此种学术,将来且光被东西,裨助文化,岂止儒生占毕之业哉。

○书之称册

古书止有竹简,曰“汗简”,曰“杀青”。汗者,去其竹汁;杀青者,去其青皮。汉刘向《别录》云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简者,皆于火上炙干之。陈楚间谓之汗,汗者去其汁也。而其用有二:一为刀刻,《说文解字》云八体之刻符是也;一为漆书,《后汉书·杜林传》“于西州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晋书·束?传》“太康二年,汲郡人发冢,得竹书数十车,皆简编,科斗文字杂写经史”,又云“时人于嵩山下得竹简一枚,上两行科斗书”是也。大抵秦汉公牍文,多是刀刻,故《史记》称萧何为秦之刀笔吏。漆写多中秘书,故汉时经师有贿兰台令史改漆书经文之事。刀刻不能改,漆书则易改,此二者所以有分别。然因此推见,周秦以前,竹书之用甚广。《说文解字》篆籀等字,即其明证。如篆曰“引书”,籀曰“读书”,籍曰“簿书”,笺曰“识书”,皆从竹而各谐声。《汉志》称书曰多少篇,篇亦从竹。《说文》:篇,书也;一曰关西谓榜曰“篇”。而册部,“扁”,署也;从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榜篇之“篇”,即“扁”之通借字。凡类于书者,皆可以从竹之字例之。《汉志》又云:“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春秋左传·杜预序》疏引《郑氏论语序》:《钩命决》云《春秋》二尺四寸书之,《孝经》一尺二寸书之。《仪礼·聘礼》疏引《郑氏论语序》云:《易》、《诗》、《书》、《春秋》、《礼》、《乐》册皆尺二寸,(当依《左传》疏引作二尺四寸。)《孝经》谦半之,《论语》八寸策者三分居一,又谦焉。是班郑所见古简策书,其大小虽不一,而称书为一册,必由简策之册而来。《说文解字》:“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册},古文册从竹。”又竹部:“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从竹,付声。”盖一长一短相比谓之册,六寸分合谓之符。故册可推称于符命,而符不可转称为书册。凡竹简必编以绳,亦护以革。《史记》:孔子晚喜《易》,韦编三绝。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引刘向《别录》:“孙子书以(同已杀青简,编以缥亻系绳。”《南史·王僧虔传》“楚王冢书青丝编”,然则今人言编辑,固犹沿其旧称矣。册,本通作策。《说文解字》:“策,马?也。”别为一义,然汉人通借策作册。《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周礼》:内史“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左传·僖二十八年》:“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昭三年》:“郑伯如晋,……晋侯嘉焉,授之以策。”是册即策之证。至汉末则通行以策为册。蔡邕《独断》云:“策者,简也。礼曰:不满百文不书于策,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王充《论衡》云短书俗记,即策之短者。刘向《战国策叙录》云:“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余意当时以一国之事为一策,而其策有长有短,故又谓之短长。刘向又谓为游士策谋,盖不知策为简策之义。)其次一长一短,两编。书下附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曰’,以命诸侯王。”刘熙《释名》:“策,书教令于上,所以驱策诸下也。”《仪礼·聘礼》:记,“百名以上书于策。”《郑注》:“策,简也。”《正义》:“策是众简相连之称。”然则古书以众简相连而成册,今人则以线装分钉而成册,沿其称而失其义矣。(程大昌《演繁露》七:“《张苍传》:‘主柱下方书。’如淳曰:方,版也。《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册。方册云者,书之于版,亦或书之竹简也。通版为方,连版为册。近者太学课试,曾出《文武之政布在方册赋》,试者皆谓册为今之书册。不知今之书册,乃唐世叶子,古未有是也。”)宋陈大猷《书集传》十二卷、《或问》二卷,前有进表云:“臣所编《书集传》壹拾贰卷,《集传或问》叁卷,缮写成壹拾伍卷。”盖每卷为一册,见《瞿目》。(瞿镛《铁琴铜剑楼目》,详见前。兹省称,他目仿此。)是以一卷为一册,自宋以来如此。北宋刻《史记》分三十册,版心注数目。绍兴二年,刘峤刻《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八十卷,前有进书表云:八十卷计十有七册。宋本陈?《乐书》前有进表云:并目录二百二十卷,谨缮写成一百二十册。影写宋刊本唐许嵩《建康实录》二十卷,末有记云:“江宁府嘉?三年十一月开造《建康实录》,并案《三国志》、《东西晋书》并《南北史》校勘,至嘉?四年五月毕工。凡二十卷,总二十五万七千五百七十七字,计一十策。”并见《陆志》。《白氏六帖类聚》三十卷,宋仁宗时刊本分十二册,卷一、二为第一册,卷三、四为第二册,卷五、六为第三册,卷七、八为第四册,卷九、十为第五册,十一、十二为第六册,十三、十四、十五为第七册,十六、十七、十八为第八册,十九、二十、二十一为第九册,卷廿二、廿三为第十册,廿四、廿五、廿六、廿七为第十一册,廿八、廿九、三十为第十二册,版心有帖一至帖十二等字。见《陆跋》。当时装订,有以一卷为一册者,有以数卷为一册者,必视其书之厚薄为之。元时书册亦如此。孔行素《至正直记》云:“江西学馆读书,皆有成式。《四书集注》作一册钉,《经传》作一册钉,《少微通鉴详节横驰》作一册钉,《诗苑丛珠》作一册钉,《礼部韵略》增注本作一册钉。”观此,则册、策二字,在宋元间时固犹通用也。

○书之称卷

卷子因于竹帛之帛。竹谓简,帛谓纸也。《墨子》云:“以其所行,书于竹帛。”《汉书·东方朔传》:“箸于竹帛。”王充《论衡》:“短书俗记,竹帛胤(俗本作乱。)文,非儒者所见,众多非一。”是竹帛本汉时通用物矣。帛之为书,便于舒卷,故一书谓之几卷。凡古书,以一篇作一卷。(《汉书·艺文志》有称若干篇者,竹也。有称若干卷者,帛也。)如《六经》汉人注本,皆小题在上,大题在下。(如《易》首《乾卦》。《书》《尧典》在上,《虞书》在下。《诗》《关雎训诂传》在上,诗名在下,皆是。)果为通连,则当大题在上,小题在下矣。卷之心必转以圆辊,两头稍长出于卷,馀出如车轴然。《隋书·经籍志》云:“炀帝即位,秘阁之书分为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旧唐书·经籍志》:“集贤院御书,经库皆钿白牙轴,黄缥带,红牙签;史库钿青牙轴,缥带,绿牙签;子库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集库绿牙轴,朱带,白牙签。”盖隋唐间简册已亡,存者止卷轴,故一书又谓之几轴。(韩愈诗:“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三万轴即三万卷也。)其卷长短随其纸料,亦便于杂钞。吾尝谓《吕氏春秋》每卷月令十二纪后,杂入他文四五篇,其义绝不可晓。后始悟所书月令后有馀幅,故以他文接钞。迨改为刻本,遂仍其旧。又悟大小二《戴记》之分析,初本无所去取。特兄弟分执数卷,习之日久,各自为学。而小戴先列学官,大戴遂微。然观大戴三十九篇中,又杂出《曾子》十篇,益信古人钞书,取便诵习。自卷并为本,此义益无可考见矣。

○书之称本

书之称本,必有所因。《说文解字》云“木下曰本”,而今人称书之下边曰书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云:《汉书》“中外礻是福”字当从示,而江南书本多误从手。《后汉书·酷吏樊晔传》“宁见乳虎穴”,江南书本“穴”皆误作“六”。杜台卿《玉烛宝典》引《字训》解瀹字云:“其字或草下,或水旁,或火旁,皆依书本。”《汉书·孔光传》“犬马齿[A128]”,颜师古注:“读与耋同,今书本有作截字者,俗写误也。”又《外戚孝成赵皇后传》“赫??纸”,颜师古注:“今书本赫字或作击。”是书本之称,由来已久。至宋刻板大行,名义遂定。如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以书本为一例是也。日本岛田翰因谓书本为墨版之称,实为大误。(说见后《书有刻板之始》条。)吾谓书本由卷子摺叠而成,卷不如摺本翻阅之便,其制当兴于秦汉间。《战国策》刘向《叙录》云:“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意其时以一国为一策,随其策之长短,而名之以短长书。亦有改策为本者,《战国策·序》高诱注云:“六国时纵横之说,一曰短长书,一曰国本。”盖以一国为一本,犹之以前策式,以一国为一策也。《太平御览·学部》(六百七卷)《正谬误类》引《刘向别传》曰:“雠校者,一人持本,一人读析,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夫不曰持卷,而曰持本,则为摺本可知。魏晋以后,佛经梵夹大行于世,而其用益宏。唐释道宣《广宏明集》引梁阮孝绪《七录·序》,其称《七略》、《汉书·艺文志》曰若干种,若干家,若干卷。引袁山松《后汉书·艺文志》亦然。至称晋《中经簿》,始云四部书若干部,若干卷。称晋《义熙秘阁书目》以下,始云若干帙,(帙即?字。)若干卷。所谓帙者,合数卷为之,则摺叠之制,在晋时已通行。而唐人试卷之式,亦本此而为之。宋赵彦卫《云麓漫钞》三云:“释氏写经,一行以十七字为准。故国朝试童行诵经,计其纸数,以十七字为行,二十五行为一纸。”程大昌《演繁露》七云:“唐人举进士,必行卷者为缄轴,录其所著文以献主司也。其式见《李义山集》。《新书·序》曰:治纸工率一幅以墨为边准,(原注:今俗呼解行也。)用十六行式,(原注云:一幅改为墨边十六行也。)率一行不过十一字。(原注:此式至本朝不用。”)是唐宋以下试卷之式,即本佛经,故一本一卷,遂为今日之定号。宋黄庭坚《山谷别集》十一跋张持义所藏吴彩鸾《唐韵》云:“右仙人吴彩鸾书孙忄面《唐韵》凡三十七叶。此唐人所谓叶子者也。按:彩鸾隐居在钟陵西山下,所书《唐韵》,民间多有。余所见凡六本,此一本二十九叶彩鸾书,其八叶后人所补。”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云:“裴?传奇载,成都古仙人吴彩鸾善书小字,尝书《唐韵》鬻之。今蜀中导江迎祥院经藏,世称藏中《佛本行经》六十卷,乃彩鸾所书,亦异物也。今世间所传《唐韵》,犹有□旋风叶,字画清劲,人间往往有之。”而《演繁露》(十五)云:“古书不以简策缣帛皆为卷轴,至唐始为叶子,今书册是也。然古竹牒已用叠简为名,顾唐始以缣纸卷轴改为册叶耳。”然则今之书册,乃唐时叶子旧称,因是而变蝴蝶装。蝴蝶装者,不用线钉,但以糊粘书背,夹以坚硬护面。以板心向内,单口向外,揭之若蝴蝶翼然。阮文达元仿宋刻《绘图古列女传》,其原书即如此装式。森立之《经籍访古志补遗》秘传眼科龙木总论十卷,云“应永二十七年旧粘叶本”。据云“此本为狩谷望之旧藏,册不线钉,纸心粘装,宋人所谓蝴蝶装也”。吾按:此等装式,至元初犹存。吾藏有王应麟《王会解注》、《践阼解注》,粘糊至今如故。后人刻地图书,因合叶不便横阅,多有仿其装式者。然据阮刻《绘图列女传》跋云:“卷末有签条云‘一本,永乐二年七月二十五日苏敬叔买’。”是无论线装、蝴蝶装,皆得通称为本矣。

○书之称叶

今俗称书一纸为一页。按《说文解字》页部首云:“头也,从{一自}从几。古文首如此。”是页为稽首之稽本字,于书无与也。其字又作叶,自有书本,即有此名。《墨庄漫录》称吴彩鸾所书《唐韵》为旋风叶是也。但《说文解字》草部:“叶,草木之叶也。从草,?声。”于书叶之叶亦不相类。盖其本字当作?。《说文解字》木部:“?,?扁也。?,薄也。从木,世声。”而“?扁”下云:“?扁部,方木也。从木,扁声。《春秋传》曰:?扁部荐?。”按今《左昭·二十五年传》作“?扁?付藉?”。杜注:“?扁?付,棺中グ床也。?,骸骨也。”自是?之本义。其云“?,薄也”,则为书叶之?。古者简籍之式,或用竹,或用木。竹以一简为一叶,木以一版为一?。《说文解字》竹部:“叶,?也;从竹,?声。?,书僮竹{?占}也;从竹,龠声。”此竹简从叶之证也。又片部:“牒,札也。从片,?声。”木部:“札,牒也。从木,乙声。”此札牒从木之证也。牒之木多用[A081]。《颜氏家训·书证篇》云:“《后汉书·杨由传》云‘风吹削?’,此是削札牍之[A081]耳。古者书误则削之,故《左传》云‘削而投之’是也。或即谓札为削。王褒《童约》‘书削代牍’,苏竟书云‘昔以磨研编削之才’,皆其证也。《诗》‘伐木浒浒’,毛传云:‘浒浒,[A081]貌也。’史家假借为肝?字,俗本悉作脯腊之脯,或为反哺之哺。学士因解云削脯是屏障之名,既无证据,亦为妄矣。此是风角占候耳。《风角书》曰:‘庶人风者,拂地扬尘转削。’若是屏障,何由可转也。”观黄门所辨,知札牒之木为[A081]木。又知木牒之牒,其制甚薄,故风可吹亦可转。六书?一训薄,薄则便于翻检,故一翻为一?。段玉裁注“叶”字云:“小儿所书写,每一{?占}谓之一叶。今书一纸谓之一页,或作叶,其实当作此{??}。”按段氏知其一不知其二。{??}之与牒,皆从?声,是?字在{??}牒之前明矣。竹简之书,仅能成行,不能成牒。书僮之{?占},又其小者,何能谓之叶。不知{??}字专为竹{?占}一{??}之称,牒则木牍一版之称。一叶之叶本当作?,亦取其薄而借用之,非其本义如此也。吾尝疑叶名之缘起,当本于佛经之梵贝书。释氏书言西域无纸,以贝多树叶写经,亦称经文为梵夹书。此则以一翻为一叶,其名实颇符。不然,草木之叶,于典册之式何涉哉。

○书之称部

今人言书曰某部,又曰几部。按汉史游《急就章》云:“分别部居不杂厕。”《说文解字·序》亦云:“分别部居,不相杂厕。”此以分类为分部,故称某类为某部。因而以一种为一部,义得相同。然吾以为本是?字。《说文》竹部:“?,?爰也。”此爰书之名。下文云:“等,齐简也,从竹从寺。寺,官曹之等平也。”“范,法也。从竹。竹简书也,?声。古法有竹刑。”爰书为案牍文,其类至多,故以?称。?即满字,今人以盈数为满,古亦如之。自后人以部为?称,而?之本字,人罕知之矣。

○书之称函

书称函者,义当取于函人之函,谓护书也。汉时卷子裹之以袱,其名曰?。《说文解字》:“?,书衣也。”《后汉书·杨厚传》:“祖父春卿,善图谶学,为公孙述将。汉兵平蜀,春卿自杀,临命,戒子统曰:‘吾绨?中有先祖所传《秘记》,为汉家用,尔其修之。’”《太平御览》(六百六卷文部?类,引宋谢灵运《书?铭》:“怀幽卷赜,戢妙抱密。用舍以道,舒卷不失。亮唯勤玩,无或暇逸。”又引梁昭明太子《咏书?诗》曰:“擢影兔园池,挺茎淇水侧。幸杂缃囊用,聊因班女织。”是其制以竹织成,与后书所云绨帙者有别。然则同一护书,则竹织者当称函矣。(敦煌石室所藏卷子,外皆以细织竹帘包之,盖即竹帙之一种。见罗振玉《鸣沙山石室秘录》。《太平御览》引晋《中经簿》:“盛书有缣?、青缣?、布?、绢?。”既曰盛,则亦用函明甚。然则阮孝绪《七录》所称若干?,殆亦函矣。自改卷为摺,而后盛之以函,因是而有书囊。《隋书·经籍志》所谓魏秘书监荀勖分为四部,盛以缥囊是也。古书大率以五卷或十卷为一?。晋葛洪《西京杂记》云:“刘子骏《汉书》一百卷,无首尾。……始甲终癸,为十衤失。衤失十卷,合为百卷。”《梁昭明太子集》前有梁简文帝《序》云:“凡二衤失,二十卷。”《北堂书钞》引阮《七录》云:大抵五卷以上为一?。《隋志》云:《周易》一?十卷。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毛诗故训传》二十卷,郑氏笺。”下接“马融注十卷”,云无下?。盖失后?之十卷也。唐魏徵《群书治要》五十卷,目录分五?,亦以十卷为一?。宋刻书尚同,《黄记》宋咸平国子监专刻本《吴志》二十卷云:“阅其目录牒文,自一卷至十卷分为上衤失,十一卷至二十卷分为下衤失。”真德秀《大学衍义》前有进表云:“臣书适成,为卷四十有三,为帙十有二。”是以四卷为一帙,盖亦视本之厚薄多少定之。总而论之,梁以前?以裹书,梁以后?以函书。故?之名微,而函之名著矣。

○书有刻板之始

书有刻本,世皆以为始于五代冯道。其实唐僖宗中和年间已有之。据唐柳?比《家训序》(诸书称引多作《柳?比训序》,无家字。此殿本《薛五代史·唐书明宗纪》注引。)云:“中和三年癸卯夏,銮舆在蜀之三年也。余为中书舍人。旬休,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又有字书小学。率雕板印纸,浸染不可晓。”是为书有刻板之始。先六世祖宋少保公《石林燕语》(八)云:“世言雕板印书始冯道,此不然。但监本《五经》板,道为之尔。柳?比《训序》言其在蜀时,尝阅书肆。云字书小学,率雕板印纸。则唐固有之矣,但恐不如今之工。”此虽节载《训序》之文,固信以为唐有刻板书之证。特当时所刻印者,非经典四部及有用之书,故世人不甚称述耳。宋朱翌《猗觉寮杂记》云:“雕印文字,唐以前无之。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后唐方镂《九经》。悉收人间所收经史,以镂板为正。见《两朝国史》。”据朱氏亦谓刻板实始于唐矣。近日本岛田翰撰《雕板渊源考》,(所撰《古文旧书考》之一。)据《颜氏家训》称“江南书本”,谓书本之为言,乃对墨板而言之。又据陆深《河汾燕闲录》引隋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板”之语,谓雕板兴于六朝。然陆氏此语本隋费长房《三宝记》,其文本曰“废像遗经,悉令雕撰”,意谓废像则重雕,遗经则重撰耳。阮吾山《茶馀客话》,亦误以雕像为雕板。而岛田翰必欲傅合陆说,遂谓陆氏明人,逮见旧本,必以雕撰为雕板。不思经可雕板,废像亦可雕板乎?岛田翰又历引《颜氏家训》“江南书本”;《玉烛宝典》引《字训》解瀹字曰“皆依书本”;宋晁公武《古文尚书训诂传》引隋刘炫《尚书述议》曰“四?奥既宅,今书本?奥皆作?奥”:谓“书本”是墨板,为北齐以前有刻板之证。上虞罗振玉作《鸣沙山石室秘录记》,于雕本《一切如来尊胜陀罗尼经》下,亦从其说。吾以为谓雕板始于唐,不独如前所举唐柳?比《训序》,可为确证。唐元微之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有“缮写模勒?卖于市井”之语,司空图《一鸣集》九载有《为东都敬爱寺讲律僧惠确化募雕刻律疏》,可见唐时刻板书之大行,更在僖宗以前矣。若以诸书称本,定为墨版之证,则刘向《别传》“校雠者一人持本”,后汉章帝赐黄香《淮南子》、《孟子》各一本,亦得谓墨板始于两汉乎?岛田氏谓在北齐以前,其所援据止诸书称本之词,陆氏误字之语,则吾未敢附和也。

○刻板盛于五代

雕板肇祖于唐,而盛行于五代。薛《五代史·唐书明宗纪》:“长兴三年二月辛未,中书奏请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板,从之。”(宋王溥《五代会要》八经籍云:“后唐长兴三年二月,中书门下奏请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板。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将西京《石经》本,各以所业本经句度钞写注出,子细看读。然后顾召能雕字匠人,各部随帙刻印板,广颁天下。如诸色人要写经书,并须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便杂本交错。其年四月,敕差太子宾客马缟、太常丞陈观、太常博士段?、路船、尚书屯田员外郎田敏,充详勘官。兼委国子监于诸色选人中召能书人,端楷写出,旋付匠人雕刻。每日五纸,与减一选。如无选,可减等第,据与改转官资。”)又《汉书·隐帝纪》:“乾?元年五月己酉朔,国子监奏《周礼》、《仪礼》、《公羊》、《谷梁》四经未有印板,欲集学官考校雕造,从之。”(《五代会要》云:“汉乾?元年闰五月,国子监奏,见在雕印板《九经》内,有《周礼》、《仪礼》、《公羊》、《谷梁》四经未有印本,今欲集学官校勘四经文字镂板,从之。”)宋王溥《五代会要》卷八(经籍):“周广顺六年六月,尚书左丞兼判国子监事田敏,进印板《九经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一百三十册。”(按:《会要》所采多《薛史》,此亦《薛史·周本纪》文,今本《薛史》辑自《永乐大典》,原文本多残缺,故《会要》所引周汉事亦较《薛史》为详,或亦《薛史》原文也。王应麟《玉海》引《中兴书目》云:“《字样》一卷,开成丁巳岁唐元度撰,大历十年司业张参纂成《五经文字》,以类相从。开成中,翰林待诏唐元度加《九经字样》,补所不载。晋开运末,祭酒田敏合二者为一编。后周广顺三年,田敏进印板《九经书》、《五经文字样》各二部。”按:应麟所记与《会要》微有不同。《会要》言田敏所进为《五经文字》、《九经字样》,而应麟谓田敏合二者为一编。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九经字样》一卷,往宰南城,出谒。有持故纸鬻于道者,得此书。乃古京本,五代开运丙午所刻也,遂为家藏书籍之最古者。”是振孙所见旧刻《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自为书,未尝合编也。应麟称引,与《会要》、《书录》皆不符,非《中兴书目》之误,即所见为流俗本也。)“显德二年二月,中书门下奏国子监祭酒尹拙状称:‘准敕校勘《经典释文》三十卷,雕造印板,欲请兵部尚书张昭、太常卿田敏同校勘。’敕其《经典释文》已经本监官员校勘外,宜差张昭、田敏详校。”(按:显德二年,周世宗即位之二年也。疑亦《薛史》旧文。)当五代兵戈ㄈ扰,禅代朝露之际,而其君若臣,犹能崇尚经典,刻板印行,不得谓非盛美事也。夫上有好者,下必有甚。其时士大夫之好事者,如《宋史·毋守素传》云:“毋昭裔在成都,令门人勾中正、孙逢吉书《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镂版,守素赍至中朝,行于世。”其嘉惠士林,固有足多者。至自刻己集,如《薛史·和凝传》云:“平生为文章,长于短歌艳曲,尤好声誉。有集百卷,自篆于版,模印数百帙,分惠于人焉。”又贯休《禅月集》,有王衍乾德五年昙域后序,称“检寻藁草及ウ记忆者,约一千首,雕刻成部”。可见其时刻板风行,举之甚易。故上自公卿,下至方外,皆得刻其私集,流播一时。今和凝仅传《宫词》、(《宋朝类苑》(殿本薛史本传?

⒁?:和鲁公凝有艳词一编,名《香奁集》,凝后贵,乃嫁其名为韩?。今世传韩?《香奁集》,乃凝所为也。凝生平著述,分为《演纶》、《游艺》、《孝悌》、《疑狱》、《香奁》、《ぷ金》六集。自为《游艺集序》云:“予有《香奁》、《ぷ金》二集,不行于世。”凝在政府避议论,讳其名。又欲后人知,故于《游艺集序》实之。此凝之意也。《疑狱集》(四卷。《四库全书·法家类》著录云:“五代和凝与其子{??}同撰。……陈振孙《书录解题》称:《疑狱》三卷,上卷为凝书,中下二卷为{??}所续。今本四卷,疑后人所分。”而贯休《禅月集》,乃裒然有二十卷传世,则固有幸有不幸也。若其时诸书刻本,自来未闻藏书家收藏。光绪庚子,甘肃敦煌县鸣沙山石室出《唐韵》、《切韵》二种,为五代细书小板刊本。(载罗振玉《鸣沙山石室秘录》。)惜为法人伯希和所收,今已入巴黎图书馆。吾国失此环宝,岂非守土者之过欤?

○唐天?刻书之伪

日本水野梅晓行笥中,有《文选·归去来辞》,卷尾刻“大唐天?二年秋九月八日馀杭龙兴寺沙门无远刊行”字一行。德清傅云龙《纂喜庐丛书》中刻有此种残本,黎庶昌跋盛称之。据岛田翰云,是彼国大坂西村某赝刻三种之一。三种者:一延喜十三年《文选》,一即《归去来辞》,一忘其名。用写经故纸,集写经旧字活字摆印。水野所藏,正是此种。傅、黎当梯航四达之时,而犹受欺如此,则又无怪钱遵王以日本正平本《论语集解》当高丽本,而诧为书库中奇宝也。

○刀刻原于金石

凡物之初,无不简朴。草衣卉服,而后有冠裳;巢居穴处,而后有宫室;?尊А饮,而后有樽?;结绳画卦,而后有文字。惟刻工亦然,刻竹削牍,镂金勒石,皆以刀作字之先河。然纪事多用竹木,(《汉书·东方朔传》:奏三千奏牍。此古人公牍用木刻字之证。又姚方兴于大航头得《舜典》二十字,此亦木刻之仅存者。纪功专用金石。(古鼎彝金器字,有范铸者,有刀刻者,汉印亦然。今之所谓单刀法者,即当时刻印字也。)划然二途,各有体也。汉末,蔡邕书《九经》,刻石鸿都太学,是为以石刻经之始。自后魏三体之《尚书》、《左传》,唐石台之隶书《孝经》,皆在开成十二经之先,以其时未知刻版之利便也。唐开元御书《道德经》,今易州石刻乃其旧本。以石刻子,殆始于此时。然实胚胎于六朝?峪石幢之刻佛经。盖魏晋以后,佛老大行。其刻《道德经》,乃重释老,非刻诸子也。故论有唐一代文治之盛,全在初盛之时。石刻既繁,木版亦因之而出。柳?比《训序》所云,蜀时书肆,字书小学,率雕版印纸,可见当时蜀刻之广。迨乎末造,五季雕匠人役,学有专门。《六经》、《文选》大部书,亦遂层出不穷,非复墨扌?纸钞之多所濡滞矣。夫石刻毡椎,旷工废日;装潢衤票背,费亦不赀。因是群趋于刻板之一途,遂开书坊之利薮,此亦文治艺术由渐而进之效也。吾尝言汉儒以后有功经传者三人:一为刘歆,一为蔡邕,一为冯道。有刘歆之《七略》,班固乃得因之为《艺文志》,于是经师不传之本,可以睹其目而知其人,此功之至大者也。其次则蔡邕之刻石,俾士人得睹全经。冯道之刻板,俾诸经各有读本。两庑特豚之祀,与其为语录空谈之儒所窃据,何若进此三人之餍人心志哉!虽然,此三人者,一则臣事王莽,一则失身董卓,一则为五姓恩荣之长乐老。至今为人口实,不得稍为之宽假。是则出处之际又不可不自审已。

○板本之名称

先祖宋少保公《石林燕语》(八)云:“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人不多有,而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学者以传录之艰,故其诵读亦精详。五代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板印行。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板本初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一以板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余襄公靖为秘书丞,尝言《前汉书》本谬甚,诏与王原叔同取秘阁古本参校,遂为《刊误》三十卷。其后刘原父兄弟,《两汉》皆有刊误。余在许昌,得宋景文用监本手校《西汉》一部,末题用十三本校,中间有脱两行者,惜乎今亡之矣。”据此而论,雕板谓之板,藏本谓之本。藏本者,官私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自雕板盛行,于是板本二字合为一名。(宋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书本》内列有晋天福铜版本,此板本二字相连之文。然珂为南宋末人,是时版本之称沿用久矣。)而近人言藏书者,分目录、板本为两种学派。大约官家之书,自《崇文总目》以下,至乾隆所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为目录之学。私家之藏,自宋尤袤《遂初堂》、明毛晋《汲古阁》,及康雍乾嘉以来各藏书家,??于宋元本旧钞,是为板本之学。然二者皆兼校雠,是又为校勘之学。本朝文治超轶宋元,皆此三者为之根柢,固不得谓为无益之事也。昔顾涧?跋《蔡中郎文集》云:“书以弥古为弥善,可不待智者而后知矣。乃世间有一等人,(其人荛翁门下士也。)必谓书毋庸讲本子。噫!将自欺耶,欺人耶?敢书此以质荛翁。”跋载《黄记》。荛翁有此门下,亦可谓失传衣钵矣。同年友某尝与吾笑谈,谓平生不知板本,但见其书有字即读。吾戏语之曰:君所读书皆无字,是亦各明一义矣。

○版片之名称

《陆志》有元冯福京《昌国州图志》七卷,福京跋后有字数行云:“《昌国州图志》板五十六片??双面五十四,单面二,计印纸一百零十副,永为昌国州官物,相沿交割者。大德二年十一月长至日毕工。”《缪续记》有元赵氵方《春秋属辞》二十五卷、《春秋补注》十卷、《春秋师说》二卷,后有洪武元年程性谨书云:“右《春秋属辞》二十五卷,序目跋尾共该板三百二十三片。《左氏传补注》十卷,共该板一百片。《春秋师说》三卷,《附录》二卷,共该板六十九片。总计板四百九十二片。初,商山义塾奉命以是书刻梓。自庚子迄癸卯,计会廪膳赋输之馀,誊本鸠工刻板一百一十片,皆直学黄权视工。”此板之称片,习见于元明诸书。而明《南雍经籍考》之载板片数目,盖相沿久矣。

○刊刻之名义

刻板盛于赵宋,其名甚繁。今据各书考之,曰雕、曰新雕、曰刊、曰新刊、曰开雕、曰开板、曰开造、曰雕造、曰镂板、曰锓板、曰锓木、曰锓梓、曰刻梓、曰刻木、曰刻板、曰?木、曰绣梓、曰模刻、曰校刻、曰刊行、曰板行,皆随时行文之辞,久而成为习语。其曰雕者,《瞿目》宋刊本杜佑《通典》二百卷,一百五、六、八、九卷末有“盐官县雕”是也。又曰新雕,乃别于旧板之名。《瞿目》校宋本《管子》二十四卷,每卷末有墨图记云“瞿源蔡潜道墨宝堂新雕印”是也。其曰刊者,《瞿目》影宋钞本《作邑自箴》十卷,末有“淳熙己亥中元浙西提刑司刊”是也。又曰新刊,亦别于旧板之名。《天禄琳琅》三庆元六祀孟春建安魏仲举家塾刻《新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是也。其曰开雕者,《黄书录》宋绍兴九年刻《文粹》一百卷,末有{开木}刻地名年月官衔,云“临安府今重行开雕唐《文粹》”是也。其曰开板者,《张志》、《瞿目》影宋本《圣宋皇?新乐图记》三卷,后有“皇?五年十月初三日奉圣旨开板印造”二行是也。其曰开造者,《陆志》影宋本《建康实录》二十卷,后记“江宁府嘉?三年十一月开造《建康实录》,并案《三国志》、《东西晋书》并《南北史》校勘,至嘉?四年五月毕工”是也。其曰雕造者,《瞿目》影钞宋本孙?《律》十二卷《音义》一卷,末有“天圣七年四月日准敕送崇文院雕造”一行是也。其曰镂板者,《瞿目》宋刊本《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元?元年十月四日奉圣旨下杭州镂板”是也。其曰锓板者,《瞿目》影宋本《补汉兵志》一卷,有嘉定乙亥门人王大昌跋,别行记云“大昌于是年九月锓板漕廨,益广其传”是也。其曰锓木者,《瞿目》宋刊本《汉隽》十卷,末有嘉定辛未赵时侃题记云“访求旧本,再锓木于郡斋”是也。其曰锓梓者,《黄书录》、《丁志》宋刊本陆游《渭南文集》五十卷,游子?跋云“锓梓溧阳学宫”是也。其曰刻梓者,《天禄琳琅》一宋廖氏世纟采堂本《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卷末有印记曰“世纟采廖氏刻梓家塾”是也。其曰刻木者,《张志》乾道丁亥会稽太守洪适刻王充《论衡》三十卷,云“刻之木,藏诸蓬莱阁”是也。其曰刻板者,《黄书录》宋刊本《产科备要》八卷跋云“淳熙甲辰刻板南康郡斋”是也。其曰?木者,《杨录》宋麻沙本《类编增广黄先生大全集》五十卷,有麻沙镇水南刘仲吉宅牌记云“不欲私藏,庸?木以广其传”是也。其曰绣梓者,《张志》宋刊本赵汝愚《国朝名臣奏议》一百五十卷,末有淳?庚戌诸王孙希氵静跋云“属泮宫以绣诸梓”是也。其曰模刻者,阮氏文选楼仿刊宋《绘图列女传》卷八,末有白文墨地木印记云“建安余氏模刻”是也。其曰校刻者,《张志》、《钱日记》宋蔡梦弼刻《史记》一百三十卷,《三皇本纪》后有“建溪蔡梦弼傅卿亲校刻梓于东塾”是也。其曰刊行者,《缪记》宋魏仲立刻本《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目后有牌子云“建安魏仲立宅刊行,士大夫幸详察之”是也。其曰板行者。《瞿目》校宋本《管子》二十四卷,卷终有图记二行云“瞿源蔡潜道宅板行”是也。其余官书,有曰校勘,有曰监雕,有曰印造。坊塾刻本,有曰校正,有曰录正,有曰印行。皆刊刻前后之职,亦因事立名,各有所本。在唐末、宋初习见者,曰镂板,《宋史·毋守素传》“毋昭裔在成都,令门人勾中正、孙逢吉书《文选》、《初学记》、《六帖》镂版”是也。曰雕版,唐柳?比《训序》言在蜀时尝阅书肆,云“字书小学率雕板印纸”是也。曰印板,宋王溥《五代会要》云“后唐长兴三年二月,中书门下奏请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板”是也。盖镂板、雕板、印板皆当时通俗之名称。其写样本,则曰篆板,《旧五代史·和凝传》“有集百卷,自篆于板,模印数百帙”是也。其印行本,则曰墨板,宋朱翌《猗觉寮杂记》云“唐末益州始有墨板”是也。元明坊刻习用者,多曰绣梓,《陆续跋》《新刊惠民御院药方》二十卷,末有“南溪精舍鼎新绣梓”八字。《杨录》建阳书林刘克常刻《新笺决科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十卷、《后集》十卷、《续集》十卷、《别集》十卷,目录后牌记有“近因回禄之变,重新绣梓”等语。《杨志》、《杨谱》元刊本《大广益会玉篇》三十卷,目录后方木记云“建安郑氏鼎新绣梓”。《孙记》元版《唐诗始音辑注》一卷、《正音辑注》六卷、《遗响辑注》七卷,目录后有木长印云“建安叶氏鼎新绣梓”。(按:此非元版,盖入明后刻版。)盖一时风气,喜用何种文辞,遂相率而为雷同之语。胜代至今四五百年,书坊刻书,皆曰绣梓,亦有用新刊字者。知此类字通行日久,习而相忘,宜其不知有雕、镂、锓、?等字之用矣。
资源编号:ZY1541212;资源类别:(国学学习图书);收集时间:2020-05-09;资源参考链接
最新收录: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相信自己

上 一 条: 书林清话 叶德辉 卷二

下 一 条: 书目答问补正 范希曾 国朝一人自著丛书目

其它收录: 感皇恩·着脚软红尘
忆昔次陈鲁南韵
我最喜欢的礼物是玫瑰,所以我要把这束玫瑰作为最诚挚问候给你
寿戴君
没有失败就无所谓成功,没有遭遇过挫折和失败的人生是不丰富的人生
静静地夜里,燃一只香烟
在你曾经爱过我的那些短暂岁月里,我或许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今天是个好日子,终于有人把哥们收了

相关评论:
(欢迎网友发表评论,请注意网络文明)
(不支持 HTML 显示,请勿发HTML代码)
(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
225.164.194.*IANA保留地址 用于多点传送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喜欢。
253.228.19.*IANA保留地址 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哈...
131.212.11.*美国 明尼苏达大学德卢斯校区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很好的
86.186.11.*法国 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爱学语言】我们致力于分享国内互联网优秀语言学习资源,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爱好,请把你收集的语言学习资源推荐给我们,我们会择优在爱学英语中刊登您的资源。

推荐邮箱:401650071###qq.com (请将###换成@)

【爱学英语】所有资源都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或网友推荐,如果侵权或损害您的利益了,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联系邮箱:401650071###qq.com (请将###换成@)
资源搜索   【手机版入口
站长推荐
高中常见动词的错误用法
表语从句用法讲解
主谓一致
倒装结构
引导的主语从句的what
不定式一般式用法
法苑珠林 释道世 卷八十五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将来完成时的定义、用法、结构...
英语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典型...
18种名词做主语时的主谓一致...
不能用被动语态的情况
other, the oth...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最新收集
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
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要...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不在...
成功的秘诀在于坚持自己的目标...
人生没有绝对的成功与失败,只...
梦想是远方的灯塔,照亮我们前...
成功往往属于那些有准备,有毅...
生命的真谛在于不断追求和奋斗
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实现真...
梦想不会逃跑,逃跑的永远是自...
每一次的挫折都是通往成功的必...
人生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才...
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的人,而是...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


Copyright (c) 2024 aix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进入旧版本

粤ICP备15078687号